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栏目导航

【日程发布】 第四届长三角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交叉创新·临床转化·产业协同全链条推动发展年终盛会邀您相聚上海免费报名中

来源:欧宝直播APP    发布时间:2025-11-20 07:55:45

  在生命科学多维革命、临床需求升级与产业生态重构的历史汇点,转化医学正经历从线性递进到系统集成的范式跃迁。基因编辑、类器官建模、单细胞图谱、空间组学和AI等前沿技术突破性发展,分子诊断从单点精准迈向全景动态监测,类器官技术从科研工具蜕变为个体化医疗引擎,IVD产业从设备制造进阶至生态级解决方案。然而,技术孤岛、产学研断层与供应链风险,仍在制约创新价值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效率。面对这一现实挑战,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持续赋能,为打通转化屏障、构建协同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网应势而谋,全面整合旗下核心会议资源,首次推出以“转化医学周”为统一框架的2025年终超级学术-转化-产业平台,以“交叉创新·临床转化·产业协同”为核心理念,系统构建“基础发现→模型验证→产品开发→临床落地”的全链条转化引擎。我们诚邀合作伙伴共聚转化医学周,携手跨学科、跨领域顶尖专家,以跨界智慧激活临床价值,以生态协同定义转化医学新纪元!

  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沪路358弄(Office Park金科园会议中心)

  致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伙人、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六批“3551”人才计划;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医用高通量测序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疗器械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物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校外导师;湖北省科技厅医疗器械专家库高端专家

  近二十年药物与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工作经验,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发表SCI研究论文十余篇;在IVD领域内,长期从事试剂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相关知识、多年的研发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

  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致慧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上海市分子诊断创新技术研究所CTC中心主任。重点从事肿瘤液体活检、肿瘤靶向影像和癌症康复治疗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卫健委优青计划等。迄今在Adv. Mater.、ACS Nano、Theranos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 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3000多次(H因子2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0 余项,已授权 10余项。荣获上海市卫健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同济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福建省“百人计划”专家,台州“500精英计划”A类人才等称号。兼任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委员会CTC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检验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抗衰老协会肿瘤风险评估与系统康复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生物工程组评议组秘书长。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等刊物编委。1986年获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士学位,1994年获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4-1996年及1998-2000年赴日本国立生命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在美国国立健康总署癌症研究所任高访学者。2009年起任职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主要是做酶分子进化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发诊断酶国产化关键技术,创制蛋白酶K等生物医药特种酶制剂,建立基于Argonaute核酸酶的病毒检测新技术。研究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形成国家标准10项。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Med-X 研究院副院长,曾担任科技部863计划特种功能材料主题专家委员、纳米材料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委员,两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1992年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获得首届中国大学生发明大奖赛唯一的特等奖,评为当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兼任《科学通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粉体技术》、《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等学术杂志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生物医学、纳米颗粒材料化学合成、表面修饰与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研究成果在体外诊断用核心原材料、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上获得转化,关键技术被我国首个获批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验测试试剂盒所使用,支撑了三家上市企业的发展。相关研究工作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次,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一等奖一次,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

  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市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2016-2021年,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亥姆霍兹联合会从事科研工作。随后,以海外高层次人才身份引进同济大学。长期从事智能核酸材料的研究,内容涵盖材料化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Chem、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Chem. Soc. Rev.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被20余家国际知名科学媒体亮点报道和转载。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才计划项目评审专家、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Early Career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国家基金委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和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青年编委。曾荣获德国最高等级拉丁文学位荣誉(小于1%),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批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

  硕士研究生,现任:圣湘生物科技股份集团副总、兼圣湘河南公司总经理、河南发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先后在上海市奉贤区发改委、上海临港等多个单位任领导职务。社会职务:中央统战部新阶层代表人士十七团副团长、民革中央专委会委员、民革上海市委专委会副主任、民革浦东区委委员、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信阳市人大代表。曾先后多次获省、市五四青年奖章、劳动模范、优秀人大代表、先进个人等, 2022年1篇社情民意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综合批示、1篇建言献策获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批示、2020年1篇提案获时任河南省副省长戴博华批示,2021年1月时任中央候补委员河南省长尹弘在省政协连组会上给予口头表扬。近五年多篇提案和建言献策被全国政协、学习强国、团结报、联合时报等刊发(1篇被新华社录入报内参)CCTV央视、东方卫视、河南卫视等多次报道,两次授邀到河南省电视台演播厅做省政协委员提案进行时现场直播。

  原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处处长,现为上海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国际合作分会会长。 在药监系统工作21年,长期从事医疗器械监管及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度修订工作,参与了国家三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参与上海市医疗器械产业政策及十四五规划制定,是国家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及起草人之一。

  法学学士,无党派人士,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人大代表,深兰科技集团创始员工之一,拥有15年以上产品行销及市场推广工作经验。2014年加入深兰,先后负责品牌宣传、产品研制、创新生态、智能康养、智能机器人等业务板块。参与了多个产品的研发项目管理工作,并主导组建了多个部门、分子公司及合资公司,目前担任深兰科技董事副总裁,分管智能机器人产业集团及新能源产业集团及多个合资公司。

  TIANGEN高级产品经理,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拥有多年核酸行业工作经验,对核酸纯化领域有着深入的了解,熟悉天根核酸相关这类的产品,善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核酸解决方案。

  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博士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浦东院区检验科负责人,浦江人才,上海市学科带头人。擅长领域:肿瘤的诊疗及耐药机制的研究。社会兼职:上海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免疫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委员会秘书长、上海抗癌协会理事、国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等。获奖: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2次(均第一完成人,2018、2020)、二等奖1次(2023)、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金奖1次(第一完成人,2021)、银奖2次(2012、2018)、上海市医务创新奖1次(2023)、徐汇工匠(2024)。

  2000年大学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结构生物学博士学位,被评为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同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回国,在苏州工业园区创立海狸公司。任辉博士2012年相继入选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金鸡湖人才”计划,苏州市“姑苏人才”计划和江苏省“双创计划”;被评为苏州市优秀员、江苏省劳动模范;2022年与西浦慧湖药学院合作建立联合科学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及药学院产业教授。

  社会职务:任辉博士相继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体外诊断材料分会副主任、苏州市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企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苏州工业园区人才促进会副会长、南开大学苏州校友会副会长、苏州市北大校友会及企业家商会理事、苏州市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及纳米城分会会长等职务。

  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校董事会董事、特聘教授 / 正高级研究员。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国家重点人才工程(A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主要完成人、江苏省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福布斯Forbes杂志医学科学领域“30 under 30”。10余年癌症生物学研究经验,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Genetics、Immunit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参与发表SCI学术论文240余篇,在ASCO、ESMO、WCLC、CSCO等多个大型学术会议发表多项学术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6件,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件。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PI,美国德州大学M.D.爱德森癌症研究中心Research Scientist。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10年期间,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IDDK)和美国德州大学 M.D.爱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于2016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2020年获上海金山医疗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和2023年获得福建省高级人才称号。2010年获得美国The Anne Eastland Spears Fellowship in GI Cancer Research奖,研究领域为肿瘤和感染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机制研究,包括人类非编码RNAs(miRNAs, lncRNAs, circRNAS)在消化道肿瘤(肝癌和胰腺癌)和HIV合并肿瘤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分泌机制。已在《Cancer Cell》、《Clinical Chemistry》、 《Cancer Letter》、《Theranostics》、《Carcinogenesis》和《Clin Trans Med》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60多篇SCI论文(其中50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迄今为止,其发表论文总被引用超过3600次,SCI总影响因子已超过380分。为《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Frontiers in Immunology》编辑,和《Non-coding RNA》和《Frontiers in Physiology》等SCI杂志客座编辑,主编中英文书籍各1部,包括2017年主编《Novel Implications of Exosom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s》,InTech出版社;和2023年主编《HIV相关肿瘤诊疗进展和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并参编英文著作4部,已获得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佑安肝病感染病医疗联盟项目等课题资助。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院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质谱精准检验暨贫困救助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协会分子诊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精准医疗健康科普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精准检验工作委员会 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临床诊断与实验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精准医疗远程会诊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检验医学专委会顾问《VIEW》期刊主编、《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副总编、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国家认可委医学实验室认可 主任评审员等。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上海市重点项目等20余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优秀发明银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军队医疗成果奖、抗击新冠先进个人、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奖等奖励多项。

  特聘教授,国家万人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光谱和偏振等光场调控与探测技术探讨研究,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20余项,撰写Elsevier出版社手册等章节2章;发表Adv. Mater.等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29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其中美国1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第四)、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第五)、中国专利优秀奖(2012,第五)、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第二、2010第七)、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第五),以及国际先进材料协会奖章(2019,IAAM Medal)、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2021集体、2012个人)、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09)、第六届饶毓泰基础光学奖(2007)等多项奖励与荣誉。曾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Elsevier出版社Microelectronics Engineering期刊副主编及Nature、Nature electronics等审稿人,在SPIE等重要国际会议上几十次作邀请报告或分会主席。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现的集成微腔分光新方法,使光谱仪在保持高光谱分辨率前提积大幅减小,解决了传统方式光谱分辨率与体积间的矛盾,被美国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国知名学术机构同行高度评价,认为“Wang等建立了一个新方法”、“在芯片级光谱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等等,并已成功用于我国实践十号卫星微型多光谱荧光相机,实现了从概念提出、器件实现到空间验证的全创新链研究。同时,已发表光谱技术医学应用领域SCI论文6篇。

  曾就职于总医院检验科;北京倍肯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任北京赛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学术应用部总监。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委员。

  广州致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广州惠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圳汇研科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及战略合作伙伴、巴迪泰(广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战略投资者。深耕体外诊断医疗器械(IVD)产业二十余年,作为IVD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创业者、研发者及投资人,拥有横跨研发、投资、市场战略与临床转化的复合型经验。通过前瞻性的产品创新和精准的战略协作,将生物技术转化为具有高社会价值的诊断解决方案,赋能行业生态发展。

  上海嘉定先进的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常务副主任,嘉定区领军人才。上海民建市委生物医药专委会委员。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攻读生物信息学硕士,德国MBA金融管理,主要是做生命科技领域早期项目的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投融资服务,并建成了嘉定育成中心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目前孵化企业超过400家,投资企业10+。

  中国科大博士,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副高职称,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拥有十多年高科技企业创业管理经历,作为真迈的联合创始人和总工程师,先后负责公司的产品研制、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业务。

  广东省院士工作站主任,深圳市院士工作站主任,广东省单分子测序仪与试剂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深圳市发改委项目评审专家,深圳市科创委评审专家,深圳市标准专家库聘请专家,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委员,广东省“创新达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朱良漪仪器青年创新奖,浙江大学企业导师,东南大学企业导师。

  研究方向: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基因组学研究,精密仪器开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1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项目1项,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85高水平大学研究项目、总装军工项目、中科院创新项目等项目。共发表SCI/EI学术论文15篇,授权专利25项。

  泰格捷通体外诊断部总监,拥有超过17年IVD体外诊断试剂开发、注册、临床、上市后产品推广和项目运营管理经验;涵盖肿瘤伴随诊断、辅助诊断、病原体、质谱、产前筛查、遗传病等多个IVD行业先进平台和领域;先后在多家跨国企业和内资创新企业从事体外诊断产品临床运营管理;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背景。

  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器官芯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宁波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客座教授和校外导师。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化学、生物、医学分析以及材料合成、药物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微流控芯片及相关仪器开发经验。近五年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9项,参与国家重大仪器专项一项;已发表30多篇外文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及实用新型、外观专利115项,另有美国专利3项、国际专利9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全球健康学院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系系主任、生物传感与便携智能检验测试平台课题组独立PI、瑞金医院广慈教授、海南医科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简单、快速、高灵敏疾病诊断方法构建与便携式、智能、原位检验测试平台开发。迄今,以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创新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组部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Sciences、Water Research、EbioMedicine、Analytical Chemistry、Lab on a chip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他引4400余次,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授权及申请美国、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急救治装备分会常委、上海市食品协会食品安全分会委员、Science in One Health期刊副主编,连续多年入选全球2%顶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