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周年 这里试出安徽开放型经济新篇章
来源:欧宝直播APP 发布时间:2025-11-01 02:04:38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合肥片区塑造“科创自贸”品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先进产业蓬勃发展;芜湖片区实现货物一次报关,通江达海、销往全球;蚌埠片区加快建设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自2020年揭牌运行以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新跨越。
五年来,这里累计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区内市场主体达8.4万家,是设立之初的2.7倍,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5年,是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5年,是不断推进集成制度创新、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的5年,是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5年。
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1-9月,实现进出口2297.2亿元,同比增长32.3%,增幅高于全省16.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8.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31.6%,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8.9个百分点。今年1-8月,实际到位外资80.4亿元、同比增长35.3%,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合肥、芜湖、蚌埠三大片区立足自身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勇于探索、先行先试,将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外贸“高产田”,共同书写出安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实践。
![]()
一手依托“科大硅谷”加速融入国际化,破解科技成果“不想转、不会转、不好转”难题;一手完善科学技术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生态。合肥片区坚持以改革突破激发科学技术创新活力,在全国率先树立“科创自贸”品牌。
“科大硅谷”是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产业催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产田”,建设极具活力、引领未来、享誉世界的创新之谷。
合肥片区依托“科大硅谷”,构建“全球校友组织+创新中心+创新单元”的全世界创新网络,形成“资源链接、孵化招引、服务培育”的合伙人体系。建设13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打造出海服务矩阵,助力科创企业“集群出海”。
破解“不想转”,推动激励机制、成果权属、研发主体“三个转变”。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创新“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使企业从仅拥有“部分所有权”过渡到获得“完整所有权”。探索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现科研人员“单兵作战”向“体系推进”转变。目前,片区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3万项。
破解“不会转”,围绕“有能力、有职称、有激励”的技术经理人发展体系,培养技术经理人近4千人。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实现由“打工人”向“合伙人”角色升华,助力全市技术交易额近1200亿元。
破解“不好转”,探索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场景培育机制。形成可复制的“合肥样板”,累计发布场景机会超1000项,服务超3000家科技公司,推动落地合作项目1200余个。
金融支持是跨越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鸿沟”的关键。合肥推动自贸片区与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双区联动”,在基金投资、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领域深化探索,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聚焦初创期培养,打造近40亿元天使、种子基金群,最高容错率50%,资本放大系数超7倍,培育超30个估值超1亿元“硬科技”项目。聚焦成长期灌溉,推出“共同成长计划”等产品,推动银行从“看资产”转向“看未来”,带动全市贷款增速居省会及万亿GDP城市前列。聚焦上市期护航,培育上市后备企业,试点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等模式,建设长三角长期资金市场服务基地合肥分中心,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居省会第2。
通过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合肥片区积极服务构建“五外联动”新格局,打造高水平发展重要引擎。
在畅通要素进口渠道上,片区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需求,着力构筑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三链合一”生态。全省首创入境疫苗生产原料等特殊物品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实现通关提速50%以上。全国率先试点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实现进口货物降本增效。探索长三角进口物流异地货站新模式,通关时间缩短1-2天,成本下降30%。同时,开展“双元制”教育试点、创新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并落地全省首笔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引入首支QFLP基金,有力保障了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落户。
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片区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合规证明”,首创环评与排污许可深度衔接改革等便利举措,办理时限大幅缩减,助推合肥营商环境进入全国10强。建设“四位一体”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全国率先探索商业机密保护新模式并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此外,通过打造国际化社区、国际门诊部和支付服务示范商圈,构建起适宜外籍人员工作生活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在拓展产业出海口岸方面,片区实现水陆空多维突破。探索危险货物“水水中转”新模式,推动“联动接卸”,实现货物“家门口”直通出海,带动全市1-9月“新三样”进出口额317.3亿元,增长20.2%;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开行全省首趟“跨两海”班列,全省率先试点“一单制”电子提单运输模式,班列发运量位居长三角前列;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货运航线条国际货运航线,为产品出海搭建起高效“空中走廊”。
![]()
进口货物在上海洋山港办理放行手续,转运至芜湖港后直接提离;出口货物在芜湖港办理报关手续,在洋山港直接搭载远洋货轮离境,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在海关等部门的鼎力支持下,芜湖片区首创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经测算,“联动接卸”业务相对公路运输成本降低近50%,全程运输时间48小时,每个集装箱可节省约2000元;与“水水中转”相比,可提高物流效率1天。
打造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是芜湖片区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芜湖持续探索,构建“公铁水空”兼备的开放大通道,持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芜湖市开通运营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多式联运专用线月芜湖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完成7381标箱,运输效率提升10%以上。芜湖国际陆港中欧、中亚班列双首发,开通路线条,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6个城市,开行30列集装箱班列,发送3197.5标箱。芜宣机场累计开通15条全货机航线位,目前在飞的全货机货运航线数量和班次位居全省第一。“空陆海”联运节省物流时间约12天,1—9月完成货邮吞吐量达4.38万吨,增长74.5%。
芜湖市还创新“联动监管一体化”,开发建设“江城通”通关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形成芜湖综保区与芜湖港、芜湖陆港、芜宣机场等全市开放口岸的联动机制方案,实现芜湖产品从“家门口”到“卖全球”。当前,芜湖正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力打造安徽向海而兴的最大“出海口”。
芜湖片区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主导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不断的提高产业开放能级和竞争力。
增强龙头牵引,支持奇瑞汽车打造研创总部基地、建设开阳实验室、举办全球性创新与合作大会,助力其深度链接全球资源。打通新能源汽车整车装箱发运跨境通道,扩大出口业务。今年1-9月,奇瑞集团出口汽车93.6万辆,连续五个月单月出口突破10万辆。
激发业态创新,落地全国首个汽车变速箱保税维修项目,与传统模式相比维修周期缩短40%,单台维修成本降低25%。创新“海外子公司跨境融资服务新模式”,通过为企业海外子公司授信,助力企业加速“出海”,入选商务部典型案例。探索汽车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新模式,推动完成长三角首笔汽车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业务。
提升平台能级,探索综保区“一区多园”模式,建成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等平台,满足企业拎包入驻。建立汽车企业专属服务名录,提供“一站式”审批和帮代办服务,累计办件1300余件。针对道路运输许可证年审开辟网上年审专属通道,单台平均耗时压缩至6分钟,效率较线倍。
![]()
五年来,蚌埠片区在新材料产业“卡脖子”技术突破和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围绕“创新”二字,蚌埠片区持续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胜势”,围绕“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的重大任务,以制度型开放驱动产业创新。
强化制度供给,破解发展瓶颈。片区累计形成省以上制度创新成果数量48项,修订完善59项产业政策清单,推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中。今年1—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全省第6位,制造业投资提高7.5%、全省第5位。创新“全球一小时”涉外法律服务,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190个国际城市。片区贡献了全市30%的进出口贸易额、15%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和9%的外资企业数。
深化要素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首创“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职称”机制,近100名高技能人才获得职称认定。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撑体系,累计为公司可以提供融资超100亿元,精准滴灌227家企业;国际结算量27.72亿美元,结售汇量达12.48亿美元。
构建创新生态,打造协同共同体。依托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聚力攻克了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一批“卡脖子”技术;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光电转换效率保持全球领先;成功下线代OLED玻璃基板、安徽首片汽车玻璃。2024年,硅基、生物基两大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速超10%,成为多家头部企业核心供应商。
蚌埠综合保税区于去年7月28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66个、全省第6个、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目前,综保区封关运行在即,综保区的建设将为皖北区域外向型经济打开崭新篇章。
为推动综保区早日封关运行,蚌埠创新实施“自贸片区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理局+运营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健全管理制度,保障海关工作人员及时入驻办公,申领综保区代码,进一步开展海关业务系统联调联试与压力测试,完成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年底前封关运行。
综保区规划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研发、配套服务、口岸作业五大功能区,累计投入资金近14亿元,建成11.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保税仓库、3.1万平方米查验场地、6.25千米隔离围网,建成投用信息化系统和综合服务中心,综合保税区各项功能趋于完备。同时,出台研发创新、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11项支持政策,营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
在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方面,蚌埠市组建了11个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和外资等12个分局,高规格举办国际新材料大会、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等,吸引外资外贸项目优先落地自贸片区、综保区。片区累计招商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0个,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等世界500强投资落户;综合保税区拟入区项目15个。
作为皖北首个综保区,蚌埠片区立足“带动沿淮、辐射皖北”战略定位,发挥蚌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优势,推动综保区与铁路无水港、蚌埠港、滕湖机场高效联动。积极探索与皖北地区联动共建园区、共享政策、共拓市场,将蚌埠综保区打造成为服务皖北乃至淮河流域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平台。(记者张毅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李斌谈被问蔚来何时倒闭:公司混得不好,车主也没面子!他曾强调,四季度盈利的目标必须实现……
女子称上完厕所卧铺被一外籍乘客占用,因沟通不畅未叫醒对方,12306回应:无需妥协,可联系乘警
化学老师下海创业,和女儿一起成为女首富:1410亿元远超宗馥莉!丈夫身家也达1000亿元
上一篇: 多租户冷链协同管理云平台



